這本書,去年開始預購時junny有推薦我,直到前天我才真正把它買回家~~~
這本書,活像是一本職業字典!介紹了這世界很多很多職種,以喜歡的種類歸類做介紹。
(我看了"喜歡植物"的職業分類二頁,就去跟周公報到了╮( ̄▽ ̄)╭)
這本書,當老師的一定要看(尤其是輔導老師、高中生涯規劃老師)
這本書,就輔員也應該要看
這本書,最該看的是亞洲社會的家長(尤其我的爸媽一.一)
其中提到幾個名詞
尼特族(NEET):Not in Employment,Education or Training,是指介於13~34歲間,不升學也不工作,也未接受職業訓練。(疑~好像在說我XD)
飛特族(freeter):為1980年代後期出現於日本社會的新辭,意譯即為"自由打工族"(由英文的free加上德文的arbeiter組合而成),指靠打工維生的年輕人。
村上龍的書好像都會一句很經典(聳動?)的標語!?
希望之國:這裡五花八門什麼都有,就是沒有希望。
工作大未來:考上好大學,就能進入大公司或公家機關工作, 從此過著安心穩定的生活」這樣的時代,已經結束了。
世界上只有兩種人。並不是「偉大的人和普通的人」,也不是「富人和窮人」?
而是「從事自己喜歡而且適合的工作,並以此為生」的人,以及不是那樣的人。
工作就是夢想通往現實的入口。要辛苦工作抱怨連連,或是享受工作樂在其中?
你,可以選擇不一樣的未來!
網路上看到的簡介:
書中第一個主張:「世界上只分成兩種人,從事自己喜歡且適合自己工作並藉此生活的人,以及不是那樣過活的人。」村上龍說,如果一定要以某種方式獲得生活上必要的金錢和充實感,與其心不甘情不願的從事自己討厭的事,倒不如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事。
從日本到台灣,都點出了現代成人對未來的無力感。隨著全球化的激烈競爭,社會結構產生劇烈變動,「大公司、好學校通往好工作」的梯子消失了!過去,往大家都認同的地方鑽,不止讓這個世界的某處太擁擠,也不再是聰明之道。然而,梯子在哪裡?該往何處去?
村上龍提出解決方案,也是第二個重要主張,對象是十三歲以上的兒童與家長們,他說:「年輕人在出社會之前,就應該、也能夠找到自己真正想從事的工作。」而且,要從十三歲開始,就發掘自己的興趣。
在心理學理論上,十三歲,屬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第四個、也是最後一個階段:「形式運思期」。在此階段前,兒童會大量接觸事物,對很多事情都有好奇,但進入這個階段後,孩子才能運用邏輯與抽象思維能力,判斷出自己的興趣何在。
村上龍並認為,好奇心,是人類發展最重要的武器,一旦消失,就等於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量。事實上,每個人生下來都有源源不絕的好奇心,不幸的是,在教育或 社會化過程中,不斷的被成人世界充滿的妥協與庸俗給抹殺掉了。 尤其在亞洲,十三歲,甚至更早開始,孩子被迫埋首於補習班的書籍中,等到考上大學,頭一抬起來,才發覺自己連喜歡什麼都不知道。一進入職場,好奇心更被工 作壓力一點一滴的消磨殆盡。
村上龍提醒,光有興趣,是無法做為一份工作的。興趣與工作的最大差異,在於能否從中獲得報酬,而其中關鍵在於是否具備專業,否則,興趣充其量也只能稱得上是種嗜好罷了。
獨一無二的職業百科全書,值得您等待!
百科全書有很多,但日本名作家村上龍策劃的《工作大未來──從13歲開始迎向世界》,不管在東方或歐美,都是絕無僅有職業大百科!因此在日一推出便立時引發熱烈迴響,成為百萬暢銷書。
時報取得該書中文版權,除了翔實翻譯之外,時報也花費了不遜於日本原著作團隊的心力,蒐羅比對每則職業的敘述,加上清楚扼要的補註,讓本書更貼近台灣現狀,讓內容更正確、實用,是所有老師、家長以及青年學子的夢幻參考書。
買一本書等於買到兩國的工作大未來,價值更勝日文原書。
我有看過ㄟ...
回覆刪除思琪買的...
我覺得那適合给家長看..以及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看
erin 於 March 5, 2007 05:56 PM 回應
而且要睡飽了再看XD
回覆刪除hobochi 於 March 5, 2007 08:28 PM 回應
應該是睡不著時看吧!?
回覆刪除Aoi 於 March 5, 2007 10:05 PM 回應
我現在應該就是那個作著不甘不願的、討厭的、
回覆刪除但大致上卻又還能勝任的工作的人
靠著微薄的薪水供應自己去學感興趣的東西的學費、
心情不好的揮霍資金、小小存一點點通往夢想的財力....
但還是在等著一個機會或勇氣
想作的是不討厭也不特別喜歡、隨便可有可無、
無關乎成就感或工作願景、薪水也不用太多(當然能多也是很好啦)的
工作
就算因此不能去學東學西、不能揮霍、
也沒辦法儲存實現夢想的財力
但至少可以輕輕鬆鬆、不動大腦、不動怒的自在的過每一天...
我也會很滿意啊~~~~
Aoi 於 March 7, 2007 09:55 AM 回應
這種觀感會被說"那讓你讀大學幹嗎"@@
回覆刪除hobochi 於 March 7, 2007 10:37 AM 回應